top of page

與李家泰訪談《靜音車箱》的創作與拍攝


I.《靜音車箱》


請介紹一下《靜音車箱》的創作靈感,作品想表達什麼?


這首作品是為聯會在2012年舉辦的SOUND-IMAGination音樂會而創作 (該音樂會展演作曲家拍攝或選取的香港照片配以1分鐘原創樂曲),我當初著手捕捉城市中特別一瞬間,希望讓作品短短的一分鐘也值得欣賞,最後選取了東鐵的靜音車箱的標誌為圖,因為圖像本身和聲音也有關聯,而東鐵也是我日常經常乘坐的交通公具。在靜音車箱上理論上是沒有人聲的,乘客相對安靜,因此環境的雜聲例如火車的行駛聲音便顯得格外明顯,而《靜音車箱》這樂曲便是我對這環境聲音有感而發而寫下的。


作品運用大量延伸技法 (extended techniques),在運用的時候你有什麼想法?


在綜覽前人作品時看到很多延伸技法的運用,譬如美國20世紀初,延伸技法的運用是比較實驗性的,例如John Cage把螺絲放在鋼琴裡再彈奏。到了現代,20世紀後,有很多作曲家依然運用延伸技法,但那些聲響已不再是實驗而是已存在的素材,無疑延伸技法能製造一些特別的聲效去攝取觀眾的注意,但有時候卻如華美的包裝但失卻聲音背後的意義。我比較關注運用技法或聲音背後的意義,因此衍生出一個想法,希望使用延伸技法創作作品,但這些技法在作品中的運用是有意義,必須而不能被取替的。因緣際會這音樂會限定作品長度一分鐘的規限,我認為是個合適的機會嘗試在濃縮的時間內只運用延伸技法來創作,同時延伸技法的聲響十分適合表達靜音車箱內的環境聲音,所以作品就這樣完成了。


II. 城市影像與聽覺


想了解一下作品的長度與城市的速度有關係嗎?這首作品只有一分鐘,算是十分短的作品,短作品和長作品於創作上有哪些差異?


創作時沒有考慮城市的速度與作品的關係,當時是因應徵收樂譜的長度規限來創作,但當我在研究短篇音樂(miniature music) 時就發現snapshot和短篇音樂有著某種同質的關係,都是捕捉剎那的視覺或聽覺,而一分鐘的音樂在嚴肅音樂來說是十分短促的,但最終音樂與影像的關連就很視乎觀眾的聯想。


短作品與長作品的取材會有所不同,短作品的表達會比較直接,長作品則容許更長時間的鋪排和沉澱,可包含更多層次的想法。短作品和長作品的規格(form)不一樣,時間的規限就如畫板大小,長作品是大畫板,而短作品是小畫板,因應畫板大小可以在上面發揮的東西也不一樣。


III. 錄像拍攝


為室內樂錄製短片於我們也是嶄新的嘗試,你對是次拍攝有何感想?


這次拍攝很開心,好玩。當初沒有想過會自己彈奏,自己作為作曲家會想去看別人如何演奏自己的作品,在文學有個說法是「作者已死」(羅蘭・巴特),作品在創作完成後就脫離了作者,可供閱讀者自由演繹,在音樂亦然,對創作者來說看演奏者如何詮釋自己的作品是有趣的觀察。然而,這次嘗試自己彈奏也很開心,創作時雖沒有這打算,但自己畢竟最清楚作品的原意,執行起來最貼近自己的意思。


是次拍攝能表達作品的原意嗎?


這作品標明了樂器演奏每部份的時限,但演奏時不同樂器演奏的互動比起嚴謹地跟從秒數重要,而這次拍攝中雖然三件樂器分開錄音,在當中我同時充當指揮,也能保存作品的感覺。


作曲家簡介・李家泰


喜歡的藝術家:Bach, Ligeti, 吳冠中, Jackson Pollock

創作靈感來源:畫、大自然

日常嗜好:食東西、看電影

bottom of page